新抚百科网

再论文学与政治:文学必须为某个阶级服务吗?

2022-08-21 01:37:01

高防cdn https://www.duotuyun.com

文学应该天马行空,文学不该囿于政治。

前几天,我在头条看到“挺莫派”和“黑莫派”争得不可开交,于是发了一篇关于文学与政治的文章《浅谈文学与政治:文学是政治的产物?》。

我发那篇文章的本意,是希望大家能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和作家,而不要从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指责作家及其作品在“丑化”什么、“抹黑”什么,这对创作者来说很冤屈,很不公平。

这篇文章发出来后,引起了某些热心网友的讨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庆幸的是没有骂街的。

其中有个网友的评论比较典型:

“应该牢记,我们的文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大方向。”

我相信,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

现在,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来,权当给参与讨论的网友们统一回复。

在上次的留言评论中,我发现反对者所持的基本观点大致相同:

作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在一个离不开政治的阶级社会里,其作品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立场,具有政治属性,由此证明文学是政治的产物。

更有甚者,直接宣称: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始终认为: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应传递正能量,文艺应宣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相信,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应该不少,这可以理解。

文学(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传递正能量以及宣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没问题,甚至也可以鼓励创作者往这个方向走。

但是,文学是否必须为某个阶级服务,是否必须作为政治的附庸,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文学和政治这两个概念。

据百度百科解释:

“文学,是一种用口语或文字作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与政治同属于人文学科之一,“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所以“文学是政治的附庸”一说不能成立。

我们再来看政治,它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而文学作为社会活动之一,它可以参与“治理国家”(为某个阶级服务),但不是只能如此(“可以”和“只能”显然是两个不同概念)。

换言之,文学也可以不为某个阶级服务,只是单纯描写所见之景,抒发心中之情。

比如《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你在读这首儿歌之时,头脑里除了浮现出一只白鹅在池塘里游泳、欢叫的画面,还能读出什么阶级立场?

又如《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除了纯朴、浓烈的思春之情,你又能品出什么政治属性?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有很多人坚持认为文学(文艺)一定有阶级性,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呢?

这得从1942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说起了。

会上,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的“二为”指导方针。

这个指导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斗争的现状决定的,是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其目的是“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文艺“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周立波《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这批文学作品是作者“听将令”而创作的,属于“革命文艺”,在当时对于革命工作的推进,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艺的确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二为”方针下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政治的附庸,是政治的产物。

但是,这一指导方针并不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它只能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时过境迁,文学不能一直都必须为某一阶级服务,不然我们的文学就不可能发展、繁荣起来。

文学作品不等同于历史记载和新闻报告,它必须允许作者自由选择不同的主题、自由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这样,文学才不至于单调、无聊、枯燥。

文学应该天马行空,不该囿于政治。

如今,但凡有一定文学常识的人,都不会坚持认为文学必须为某一阶级服务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新抚百科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