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 17:21:42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稳步复苏的重要支撑点。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作出积极贡献。
“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推动降低企业进出口环节成本,帮助外贸企业增动力、添活力、减压力。”在商务部日前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介绍今年前7个月稳外贸5条举措时说,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其中,加快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创新发展,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其融资、风险补偿等机制的作用也更为重要。
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耕国内市场,助力内外贸行业健康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量增质升作用凸显
回眸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近1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值得关注。
十年间,伴随着我国外贸行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愈发凸显。2020年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寄予厚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多次要求用好用足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工具,国务院常务会议10余次强调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稳外贸作用。自2015年起,《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八年明确提及“出口信用保险”有关内容,推动中国信保业务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2年至今,中国信保累计实现承保金额5.9万亿美元,支付赔款154.2亿美元,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保额超过1259.5亿元人民币。
十年间,中国信保推进全方位发展,政策性履职能力显著增强。在扩大范围方面,中国信保将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升到如今的20%以上,惠及25万家外经贸企业,年度承保规模从2012年的3458.3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8000多亿美元,业务基本覆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与200多个外国政府、银行、企业、同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2015年起,中国信保总承保规模和主要险种规模一直在国际官方同业机构(ECA)中排名第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保持领先;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信保保险产品从成立时的不足10项增加到如今的近30项,形成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领域最为完备的产品服务体系。
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前不久在半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信保积极履行政策性职能,为稳外贸、稳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信保实现承保金额44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已决赔款7.3亿美元;服务客户16.4万家,其中新增客户增长111.7%;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1.8%;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951.2亿美元,增长13%;政策性业务占比96.8%,较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中国信保为安徽省霍邱县、江西省余干县及山西、福建、云南等六省的10余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1亿元,助力30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真贫”“真脱贫”,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助力开放成效显著
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被先后提出。
据了解,“共商、共建、共享”正是中国信保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真实写照。
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信保的参与,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得以重获新生;蒙内铁路给肯尼亚带去了发展与繁荣;古老的埃及有了新首都中央商务区;厄瓜多尔美纳斯水电站为数10万家庭带去了光明……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信保累计支持我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支付赔款40.5亿美元,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8项成果全部落地。
近日,中国信保承保的嘉友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刚果(金)卢本巴希地区口岸及公路建设项目保险责任正式生效。这是中国信保首次承保基础设施和口岸互联互通的投资项目。
2021年12月23日,厦门某船舶公司为芬兰维京客滚公司承建的全球最豪华邮轮型客滚船成功交付,并于今年3月1日投入航线运营。该项目既是体现“中国制造”质量保证的任务,也是走向世界高端装备市场的机会。然而,项目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曲折经历。2020年,受疫情影响,北欧旅游业和运输业受到较大冲击,船东经营承压,各类经营数据表现不佳。中国信保在收到被保险人通报的风险信息后,多次牵头组织银行、船东以及船厂四方,经过多轮谈判协商,有效保障了船舶的正常交付。该项目投入运营,不仅有助于中国邮轮产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助力海洋经济发展,为高质量开放注入新动能。同时,作为芬兰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该船的顺利交付增进了中国与芬兰国家间的互信,充分体现了中国信保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责任与担当。
“小微不小,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信保在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中国信保打出政策“组合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提出了降低企业成本,优化承保条件,加快“简易勘查、快速理赔”响应速度,扩大快速理赔机制适用范围,优化资信服务等十余项政策措施,助企纾困、助企兴业。
承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的背后,是中国信保的“十年磨一剑”。
据介绍,2012年,中国信保在全国率先推出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小微企业信保易”,不断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振企业开拓市场信心,化解实体经济领域小微企业出口难题。截至目前,中国信保服务小微企业超过23.4万家;支持出口达6743.8亿美元;支付赔款11.1万美元;提供融资增信保额44.1亿元人民币。
近日,为落实提升对外贸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服务质效,中国信保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惠如愿·专精特新信保贷”普惠金融服务方案,为已投保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专精特新外贸型企业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在授信额度、授信品种、授信用途、担保方式、综合报价等多个方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做了支持性安排。
中国信保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信保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迎难而上,勇担重任,及时出台“10条专项”“23条意见”等政策措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进一步扩大承保,对企业应赔尽赔、能赔快赔。
2020年,全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货物贸易出口增长3.6%。而在同期,中国信保短期险承保金额近5700亿美元,增幅高达16.9%。事实证明,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逆势上扬的背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持导向作用和逆周期调节作用。
上述负责人表示,短期来看,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信保全力支持企业防风险、抢订单、稳经营,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为外经贸企业复工达产提供保障。长期来看,凭借各类保险、保单融资、担保、资信等多产品服务,中国信保在落实“六稳”“六保”、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助力我国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改革再谱新篇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信保成立11周年当天,公司体制改革暨注资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改革。
时间再往前回拨三年。2009年,在迎战金融危机、稳定外贸的同时,国家启动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改革后,中国信保的资本实力显著增强,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政策性职能定位进一步强化,标志着中国信保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信保年度承保金额连续跨上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美元台阶。2013年,中国信保代表首次当选伯尔尼协会中长期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中国信保代表当选伯尔尼协会副主席。2015年起,中国信保总承保金额和主要险种规模位列国际官方同业机构(ECA)首位。
2019年,中国信保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336”发展战略,提出了战略导向、业务布局、战略工程、战略目标的全新构想。如今,中国信保系统优化组织架构,加强党的建设、风险管理、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力量配备,启动企业级业务架构项目,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六大战略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上述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十年来,市场见证了中国信保伴随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步伐,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见证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壮大。眺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信保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到2025年,中国信保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成为负责任、可信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成为逆周期调节的工具、国家风险管理的平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坚强后盾。
“未来,中国信保将建成世界一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继续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服务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出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使命与担当。”上述负责人表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