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抚百科网

金庸:造原子弹有何用,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给人民穿!陈毅如何回应

2023-03-28 17:50:13

长春胃肠病医院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8527/tsyl/changyan/

自古以来,和平和战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处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中。人们一般会经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然后因为某些因素局部爆发战乱。最后的结局是两种:一种是战乱被平息,国家又恢复到往昔;一种是战乱进一步扩大,原来的政权被推翻,一个全新的政权建立。

古代战争获胜的一方可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比如土地、粮食等。近代的一战和二战,本质上也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扩大市场而引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各方势力的角逐,都是大国之间的重新洗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

大胆地说,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下去,人类可能就在数次的兼并与被兼并的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未来的社会将没有所谓的国家之分,全世界都会联合统一成一个整体。但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由于其骇人的威力,各个国家不由得暂时放下武器,走向和平共谋发展的求同存异道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核武器是免受外敌威胁的关键,可中国却有一个人质疑发展原子弹技术的用处,这个人就是金庸。而面对金庸的质疑,我国陈毅元帅也给出了回答。

原子弹的历史

早在1939年,人们就已经开始着手于核武器的研究。当时德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学家斯特拉斯曼发表了有关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开启了研制核武器的序幕。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能源——核能出现了。

核能起初主要被运用在军事领域,这为原子弹的产生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当时正逢二战,德国正在加快节奏入侵欧洲,欧洲的原子弹研究进程十分缓慢。

1940年,受战争影响,英国决定与美国合作研制出原子弹,当时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是美国物理科学家奥本海默,也就是后来的“原子弹之父”。

该原子弹研制工程被称作“曼哈顿计划”,参与这个项目的科学家高达十多万人,整个项目耗时3年,花费了20亿美元,在研制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法西斯势力的阻挠,但不敌科学家们坚韧的决心。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爆炸。人类正式研制出了核武器技术。随着核武器的问世,世界大战的进程也随之被放缓。法西斯被打败后,各国终于迎来了众所期盼的和平,可即便是拥有了核武器,战争也并没有永远结束。

研制核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等大国都相继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排斥与打压。面对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国,中国起初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默默增强本国实力谋求发展。

但我国领导人却不愿意永远受制于美国,决定也要研究核能技术,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核武器!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时期,和苏联的关系也不错,苏联便派了很多专家来协助我国发展核技术。

可好景不长,因为中苏两国之间也有着利益方面的矛盾,两国关系出现了裂痕。1959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同年,苏联撤走了帮助我国研制核武器的专家。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中,我国领导人却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全体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奋进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原子弹终于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的氢弹也爆破成功。

至此我国也成为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再惧怕西方国家和苏联的任何威胁。

金庸的质疑

在全国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核武器技术时,有一些人却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并不赞同我国进行核武器研究。理由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核武器研究是一件十分劳民伤财的事。美国当初的曼哈顿计划就耗费近20亿美元,而当时的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去搞研究呢?新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恢复生产,保证人民吃饱穿暖,发展重工业。

其次,核武器的杀伤力非常大,人们才刚刚走出战争的阴影,对核武器怀有恐惧的心态,而且世界已经和平了,为什么还要去研究如此可怕的武器呢?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在苏联专家已经全部被撤走的情况下,中国是否能研制出核武器是个未知数,很可能巨大的成本投入进去,最后的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些反对的声音中,作家金庸的声音最强烈,他说:原子弹有什么用,不如给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金庸的言论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将原子弹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问题推向白热化。

《文汇报》首先对金庸提出了批评,发表了一篇名为《怕中国有?是什么人!》的社论,《新晚报》也紧随其后。其实金庸的观点也不是完全错误,只是在如此紧张的国际形势面前,眼光未免不够长远。

对于金庸的言论,我国的开国元帅陈毅也曾表达过反驳:“老子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导弹、原子弹搞上去!”

可即便如此,金庸还是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下中国的国计民生比核武器更重要。可他却忽略了一点,如果国家失去了和平,那再好的国计民生也不过是虚无的泡影了!

两争论就这样僵持不下,直到我国核武器试验的成功,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显著提升,金庸才意识到了自己言论的局限性,可他并没有想改变自己当初的言论,不过陈毅却也理解了金庸为民众思虑的想法,说道:“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造出原子弹来也确实没有办法打仗,原子弹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我承认当初说的话有些偏激了,但和金庸先生的观点结合起来就完美了。不研究原子弹我们就要受人欺负,原子弹我们要有的,裤子我们也要穿。”

陈毅把自己和金庸的观点巧妙结合在了一起,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偏激,也给了金庸一个台阶下,其大度豁达的性格令人佩服。而金庸自此也对陈毅敬佩起来,多次在文章中夸奖陈毅元帅,二人最终达成了和解。

小结:

自古文人在冷酷无情的战争面前会更加忧心民众,将眼光放在民众身上本身无可厚非,可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而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只有国家强大了,不再受到外敌的威胁,人民才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否则人民就算发展的再好,当外敌进犯时,整个国家也会陷入动荡之中。核武器就是悬在新中国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日不解决,中国就随时可能被西方国家虎视眈眈。

人民的安稳生活是国家带来的,而实现和平的过程是十分不易的,我们不能把目光只局限在身边的人,而是要站在人民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新抚百科网版权所有